今天來和大家簡單的說明一下攝影的基本觀念。
下面有2個網站,對於初學的人來說是很有用的。可以花時間一篇篇去讀一下。
1) 意慾蔓延>討論區首頁 > 玩美攝影技術交流 > [攝影基礎入門與技巧分享] 有關攝影技術及問題之相關討
http://forum.dreamreload.com/showthread.php?s=&threadid=6107
2) DCView 數位視野 --新手指南
http://www.dcview.com.tw/guide.asp
先來看看(1)的這篇。
這篇說明了「光圈、景深、焦距」的觀念。
其實攝影就是在玩「進光量=光圈x快門x感光值iso」的觀念加上「色溫」。這四項元素加起來就可以玩出不同的感覺。
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光圈、景深?
光圈的值是以F為開頭的數字,數字愈小代表光圈愈大,數字愈大代表光圈愈小。
一般來說F2.8以上就是大光圈了,F16以下就是小光圈了。
大光圈可以拍出「美麗的淺景深」,小光圈可以拍出「美麗的長景深、和星芒」。不同的光圈會有不同的「星芒」效果,F11!以下用B快門就可以拍出美麗的星芒。
以這張照片來說就是淺景深:
短景深是「只有對焦處是清楚、其它都是散的」。大光圈也會使得畫面較「亮」。拍人時就愛用大光圈,因為皮膚的缺點會比較看不到。
下面這張是長景深:
長景深指的是「最近到最遠都清楚」。長景深一般用在拍風景,我們會希望「人+景」都清楚,所以拍旅行攝影時不適合一路用大光圈來拍。因為一不小心,景就不清楚了變成只有人是清楚的。
在講光圈之前,再進一步來談一下「景深」。
一般來說景深的控制可以用「光圈」也可以用「焦距」來控制,所以不一定是要大光圈才能拍出「淺景深(散景)」。
下面這張就是用「大光圈」來做(散景):
像這樣的照片,你可以開「大光圈(F2.8)」近距離拍出美麗的散景;也可以開「中光圈(F8)」,以長焦段100mm以上,來拍出一樣的景深。並且比較一下2張照片在散景表現上的不同。
(F2.8)
下面這張就是用焦距來拉「散景」:
(F5.6)
所以從上面2張照片可以看得出來,散景不一定是要大光圈才可以拍得出來。只是用「焦距」來拉散景會「壓縮畫面(指的是遠、近沒有太大的感覺)」。而「大光圈」來拉散景不會壓縮背景。
再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快門、EV值?
另一個會影響「進光量」的是快門。
進光量=光圈x快門x感光值iso
剛才說明了光圈,大光圈(數值小f2.8)à亮、景深淺。小光圈(數值大f22)à暗、景深深。
那快門和光圈的「組合」就決定了大半的進光量。進光量太多à過曝,畫面會一片白。進光量太少à曝光不足,畫面會一片黑。所以重點來了!!!
我們一般「測光」會使用相機內建的測光表,並則對著灰度18%的部份來測光。也就是「中灰」的部份。
下面是Canon相機內建對測光表,左邊的數值50是快門速度、3.2是光圈大小,中間-2、-1、三角形、+1、+2代表曝光度,右邊的9是可以連拍張數。
如下圖我們會對「下巴的陰影處」來測光,因為灰度18%的部份就是「中灰」處,對這個地方測光的好處是「亮部、暗部」細節都會保留住。當然,天空最亮處的「細節」已經過曝(EX.雲),是拍不到的。但因為下圖我們的「主体」是人,所以人:不能太暗、但也不希望人全亮而背景全過曝,所以對著18%處測光是最好的。如果對著天空測光人就會太暗。
一般來說我們會把曝光值調整到「正常曝光」值。就是對到中間的三角形。
有時會配合場景做EV值的加減,也就是曝光值的加減。加就是讓值向右邊跑、減就是讓值向左邊跑。
那「測光」又依相機的「功能」不同有分。「全域測光(平價測光)、中央局部測光、點測光」。大多數的情況我們都會用「全域測光」來進行曝光值的測量。這個時候相機就會依「畫面中最亮+最暗的”平均值”」做為曝光值」。所以適用於「大多數80%以上的場合。
但當我們拍攝像上圖的場景時,因為主体是人,所以可能要把EV調加1,這樣人的臉才不會太黑。
但當我們拍如雲、光影時,就需要做EV減,讓曝光量比稍不足,這樣才能把雲的「細節」都拍下來。
進一步來說明的話,EV值的加減在「光圈先決」的模式下,我們已經「固定光圈值」了,所以可以透過調速「快門速度」來進行EV值的加減。快門加快à表尺會左移、快門變慢à表尺右移。
而在「快門先決」的模式下,我們已經「固定快門速度」了,所以調整EV值的加減,是透過改變「光圈」的大小由相機來進行調整。光圈加大à表尺會右移、畫面變亮。光圈縮小à表尺會左移、畫面變暗。
最後,你一定會想知道,那在「全手動模式」下怎麼來調整EV值呢?
答案是「沒有EV值」可以調整,因為「全手動」了。所以你只要記得「測光表」怎麼看,然後什麼時候要「增加曝光」、什麼時候要「減少曝光」那就好了。
再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感光度ISO?
感光度值相機的不同有不同的感光度。就傳統相機來說ISO值乃視「底片」的不同而不同,所以ISO值要靠換不同的底片來進行調整。而DSLR(數位單眼)則可以方便的調整這個數據。
一般來說在我們在戶外拍照會用ISO 200來拍,而在室內或夜間會用ISO 400來拍。ISO值也會影響到進光量。
當ISO值愈大,則進光量愈大、ISO值愈小,則進光量愈小。
那什麼時候我們要用到ISO值呢?
舉例來說,當我們的光圈不夠大,或實在現場的光線不足,那麼我們就會用ISO值來調整進光量,讓我們在「夜間、舞台….」都可以拍畫面記錄下來。
這時就可以考慮用ISO 800以上的感光度來拍。
再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焦距、景深?
另一個會影響景深的主角是「焦距」。一般來說我們會分「長焦短、中焦短、廣角、超廣角。
100以上我們都叫長焦短、70-100叫中焦短、24-70叫標準鏡(拍人不變型)、18-24叫廣角、10-22叫超廣角,這是我粗略的一個分法。
此外,還有一些特別的鏡頭ex.魚眼鏡、移軸鏡….都適合拍攝不同的主題。所以當我們要拍攝不同的主題,就要選擇不同的鏡頭。
拍人最好的是「24-70mm、50mm」,因為這個焦段的鏡頭不會「變型」拍人很適合。而24以下的焦段適合拍景,因為它比較廣,但拍人的話會變型。而拍景或人物特寫、街拍,都很適合用70-200mm的鏡頭,因為它不會打擾到被攝者。而且可以拍出「局部小景」。此外,透過「長焦段」也可以拉出景深。
補充:P模式對於攝影人來說是「不用」的。哈~~。只當我們要用「閃燈」時,可以將曝光設定交給相機來處理,它會自動以「曝光先決」方式調整所有的數據,並,對於旅行攝影時也是必需的。畢竟當我們需要一張「到此一遊照」時,相機交給別人拍時,他們是不會用的。P模式在這個時候就很方便了。而全自動模式則適合用在沒有閃燈的自動曝光時使用。
再來了解一下黃金構圖法?
好啦,現在對於「光圈、快門、EV、ISO、景深構成、焦短」應該都有概念了。
要練習用AV、TV、M三種模式來拍出相同景深的照片。
再來就講一下「黃金構圖法」,及簡單的「移動構圖」技巧,讓你不會拍出「呆」頭呆腦的照片^^。
那什麼是黃金構圖?一般來說我們會把畫面分割成九宮格。並且把主體放在四個交插的點上。
像這張照片我就是把主體放在左邊的二個點上,而不是放在「正中間」,其實你只要記得「不要把主體放在正中間」就會避掉一些呆頭呆腦的照片了。
不信你看「很多人拍照」不好看,主要就是構圖很差,主體都只放中間。
那DSLR又有「一堆」對焦點,該以那一個點來對焦呢?
其實一般來說「中央點」對焦是比較好的。因為那個點是相機「對焦最準」的點,所以我們拍攝時可以先「以中央點」半按快門對完焦,再移動「向左、向右」小幅度進行構圖。這就是「移動構圖」的做法了。
此外,我們拍攝風景照片時又該注意什麼呢?
Ans:水平線、垂直線。並以天空1/3、地面2/3的方式來構圖。
(上面這些只是參考的法則,拍出自己的風格及創意才是重要的!!)
很多失敗的風景照都是「水平線、垂直線」沒捉到,結果照片斜斜的,看來就不平衡了。所以有「海平面」的照片,就需要以海平面來做水平校準。而拍攝「高樓ex.101」,就要以垂直線來校準了。
如果不小心斜了,那在「後製作」時就要捉回來。而且當水平、垂直只能取一時,就看你的主體是水平的,還是高聳的來決定捉那一條線。
而廣角或超廣角都有形變的問題,但那是在近距離時才會很明顯。在拍景時一般「相機製造商」都會做出不錯的「形變控制」。
構圖除了「黃金構圖法」之外,還有「三角構圖」也是常用的方法。
這時如果是好幾個人的話,那麼光圈不可以太大,最好是F8~16。因為太大(F2.8),那可能只有第一個人是清楚的,其它人就糊了。
拍團體照時,尤其是戶外時,常都要用到F22來拍(F22不是絕對),才會讓20個人以上的團體照都很清楚。
最後說明一下色溫?
過去傳統底片機,色溫的調整也必需靠更換底片來拍攝,但在DSLR的世界裡,色溫可以透過調整相機參數來進行調整。
拍攝時可以用RAW檔來拍,並且「固定一種色溫模式」來進行拍攝。後製時再以「數位暗房」的技巧來進行色溫的調整。我通常都只用Canon原廠的DPP來「調整照片」,Photoshop當然可以調整得更好,但太花時間了,所以這套工具一定要會用。
下面這張就調整成「冷」色調。比較有感覺。
這本書不錯「旅遊攝影上手全攻略」,寫得也很清楚,你們都可以去買一本來看。
ISBN9572983954(拿這個號碼去書店他就會拿書給你了,金石堂有賣)
感謝大王熱心教學呀. .
回覆刪除別客氣囉,可以和朋友分享我的淺見。開心得很^^
回覆刪除